最新消息:

来,给自己洗个脑吧

人生 爱 好奇 2384浏览 0评论 来自微信:机器之心 | almosthuman2014

301
本文作者张桂萍,心理学博士,机器之心成员,本文原载于《周末画报》

“不要搞错,用纯净水兑奶粉?宝宝会缺微量元素的!我们这个牌子的XX水就很好……”设想你的好友登门看望你刚出生的宝宝,一张嘴就这样嚷嚷,你是有兴趣?追问?感激还是反感?

如果这位朋友刚好还是XX水产品的代理,作为朋友和销售的双重身份,换一种说法 ──“现在妈妈群在给宝宝喝什么样的水方面有很大的争议呢,你知道吗?”

第一种的“直截表达”,容易令妈妈对朋友的动机产生狐疑,后面的对话要么进行不下去,要么即使再说一堆话,妈妈也不一定能接受朋友的“好意推荐”。第二种提问方式,是朋友把心里假设的事,倒推回去两三步来问。她的目的是想说服妈妈用她代理的水产品替代纯净水,但她张了一张大一点的网,把对方的认知和情绪逐步“框”了进去:① 妈妈群都在讨论给宝宝喝什么样的水更安全 → ② 有的宝宝喝了纯净水后缺某种微量元素影响身高 → ③ 要积极接受“正确”的育儿理念 → ④ 宝宝喝了XX水更健康。

这样逐步递进式的对话,就是“洗脑”。此类说服和沟通随处可见:政治家运用演讲技巧拉选票,商家用现场感染力和一套话术让你乖乖地把金钱奉上,父母用“看侦探小说还是看一场哈佛演讲”这类貌似把选择权交给儿子的策略,巧妙掩饰控制权……不知不觉间,我们被各种心理影响力技巧包围了,被沟通、被说服、被影响,最后做出所谓的“自主决策”……

为什么有些人极具说服力,而有些人则特别容易被说服甚至上当受骗?影响和反影响、顺从或反抗,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心理秘笈?为什么厉害的管理者一定是劝说高手,而我们为什么会乖乖就范?

我们做的决策真的是“自己”做的吗?什么因素在无意间影响了决定?

你的大脑其实不靠谱

自从刘谦在众目睽睽之下白纸变钞票、空手出金鱼,魔术一夜间变得流行时尚起来。为什么刘谦可以这样成功?说穿了所有人的行为都被欲望驱动着,刘谦满足了人类的原始欲望—猎奇、刺激!即使明白魔术是虚幻的,但我们的大脑也会自己“骗”自己进行“完形填空”—认为魔术后面肯定有蹊跷存在,自己只是没看懂罢了。

岂止魔术,你对绝大部分人和事的认知也都只是你大脑构建的,比如送给领导一份下午茶小点心,领导也是人,也有作为“人”这个物种的大脑的“底层运作”,他会感知手下主动示好行为的“善意”,进而正面解读手下说话的语言、表情,并与早已存在于他大脑中的观念和深度记忆相关联,从而对手下的行为和工作成果产生或认同或反感,或喜乐或憎恨的不同结果。在他自己都还不知道这个“自我”是怎么回事的情况下,这一切就在无意识中发生了。

302

莫明其妙地,我们成了自己最熟悉的陌生人。由此看来,我们每个人,并不完全了解自己。

对他人,大脑也爱动用类别概念,动辄对事对人归类,这就是人们(特别是管理者)喜欢妄下判断的原因。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奥尔波特指出,“人的思维离不开类别的帮助……类别一旦形成,就会成为预先判断的基础。”

类别概念能起到简化信息的作用,使之变得容易辨认、记忆、预测,但是,它在实际工作中会妨碍理性思考,造成先入为主和刻板印象。这就很容易在公司里潜伏下让老板头疼、同事间离心离德的人际帮派文化,同事被简单地分成“同志”和“敌人”,“对同志要像春天一样温暖,对敌人要像严冬一样冷酷无情”。这都是人们在潜意识中运用“类别概念”这样一种捷径思维,把人际相处方式快速简单化绝对化,本质上就是一种偏见,后果很严重。

按刘强东的说法,如果他的企业倒闭了,项目失败了,肯定是“执行出了问题,管理团队出了问题”,“而不是商业模式出了问题” ── 这就是团队能量四散分离的结果。

说到这里,相信很多自以为了解自己且懂得他人的人要反躬自省了:原来自己过去完全信仰的“绝对真相”是大脑走捷径了?对同事动辄反感是武断了?自己被下意识的情绪控制了?自己果敢判断的结论,只是有限大脑在面对无限可能面前的局限判断?

为什么是局限判断呢?因为做出判断的“大脑加工材料”都是有限的,比如,你自己深信不疑的记忆,就是靠不住的。

303

记忆专家丹尼尔·沙克特研究发现,事实上,我们人类的记忆有“七宗罪”,即稍纵即逝、心不在焉、阻塞、错误归因、易受暗示、偏差和不受欢迎的纠缠。其中,错误归因、易受暗示、偏差在工作和人际交往中经常发生。我们经常盲目自信自己记忆的准确度,特别喜欢“爱”自己,做出主观判断和决策但并不自知。比如:创意活动中常常容易错把别人的想法当作自己的想法,有好处就“剽功”自居,认为“好创意好点子是我自己想出来的”,自己在团队中发挥着比别人更重要的作用,在工作中总是看到同事身上的问题比自己多。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生意人认为自己比别人更道德,懂营销的人认为整个公司都是靠自己部门养活的,90% 的经理人对自己的成就评价超过普通同事,大多数司机(包括那些曾因车祸住院的司机)都认为自己比一般司机驾车更安全水平更高,新婚的人都认为自己会与爱人白头偕老(事实上现在离婚率高达 50% ),甚至有很多人认为自己比别人更不容易产生自我服务偏见!

自我服务偏见,又称自利性偏差,心理学研究发现人类有这样一个普遍本能,就是“归因偏见” ── 当我们加工和自我有关的信息时,会出现一种潜在的偏见,习惯把功劳归于自己,把错误推给人家。轻易地为自己的失败开脱,欣然接受成功的荣耀,把自己看得比别人要好,把成功归结于自己的内在的才能和努力,而把失败归咎于运气不佳、问题本身就无法解决等外部因素。

古罗马哲学家塞内加早就说了:“别人的过错在我们眼前,我们的过错在自己背后。”

氛围也是生产力

盖洛普( Gallup )在 2013 年发布的一份报告表明,美国只有 30% 的雇员在工作时投入,而在全球 142 个国家,这个数字只有 13% 。要员工像打了鸡血一样在上班时享受到高峰体验?做梦吧!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局面呢?也许,了解一点人类复杂情感和情绪背后的物质基础—大脑中繁忙工作着的 1000 亿个神经细胞的工作机理,对我们理解人们的工作状态有帮助。

304

我们的教科书以唯物的观点宣称人们是灵肉分离的,但已有研究表明,普通人的精神并不能超脱于肉体之外,人类的很多行为,基本上都是在神经系统控制下完成的。哈佛大学最近有一项关于思考如何影响大脑结构的研究就很能说明问题。

试验分为两组:一组人被要求每天弹钢琴音阶一段时间;另一组人被要求仅仅用想的方式“弹”和第一组人相同的钢琴音阶。结果令人吃惊:对想象中演奏和实际演奏的人进行脑扫描,发现试验前后两组参与者大脑皮层的相关部位(与手指运动相关的部位)机能都显著增强了,那组只靠想象弹钢琴的人就像他们在现实中弹过钢琴一样。

对团队管理者而言,这是个好消息,也是个坏消息。

光“想”好,事物就会真的往好的方向发展,这也叫“自我实现预言”。这对那些做事情企图心强、像充了电的永动机一样对手下鼓劲的团队领导人提供了激动人心的科学解释,自然是一个好消息;而对习惯负面思维的人就是一个坏消息了 ── 长期负面思维不仅会改变当事人的肉体结构,他渲染的悲观情绪也会像病毒一样感染他人,耗散团队元气。

305

事实上,一个团队良好向上的气氛会给整个团队提供一个舒服的工作环境,放松舒服的工作气氛不但可以大大助推工作绩效的提升,甚至还可以提高员工的创造力。通过电子扫描仪检测人的大脑,可以发现,一个人工作时如果完全放松或心神专注,大脑会产生“α”(阿尔法)脑电波,这种脑电波让人的精神出现“空”的状态。空,可以帮助人更有效更快地吸收新信息,一些创新性的想法也更有机会飘进潜意识—这种俗称“心流”的瞬间,最有可能在电光火石间诞生一个对公司产品带来颠覆性变革的新创意!

语言,是情绪的媒介。要想让员工做事时个个精神饱满忘情投入,管理者“会说话”也非常重要。《圣经》告诫基督徒:“生死在舌头的权下,喜爱它们的,必吃它所结的果子。”学会说神的话语,好像不是人人都能达到,但是如果管理者懂得“说话也是生产力”,他就不会随心所欲乱挑刺乱批评了。

如果老板本人“学”不会“说话”,那就在团队中培养几个很会“说话”的中层管理者,带来的示范效应也会超乎你想象。因为欢呼具有传染性—我们自己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也能体验到:演出结束后大家都在热烈鼓掌,如果有人停下来,其他人就像受到暗示一样会跟着停止拍掌。据说最早期的罗马剧院,甚至还专门花钱雇来鼓掌员,带观众一起制造演出成功的热烈效果,结果证明确实是极好的。这种从众效应确实能给整个团队带来美好氛围。

对他人的判断、自己微妙的情绪变动、说话的方式乃至团队的氛围……这些持续不断运作的“宇宙真理”,尽管对团队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但在现实中却被很多管理者排除到意识之外。发起蓝色大脑计划的神经科学家亨利·马克莱姆( Henry Markram )在 TED Global 大会上发表演讲时,展示了人类大脑皮层运转的一个片段,显示神经细胞传递信息时突触间产生的电神经信号混沌交织,犹如一片苍茫宇宙,从一个断面证明我们的“大脑皮层是宇宙的终极创造”,我们脑中有无数宇宙骤然兴起又湮灭,自身却从未察觉。

就像交响乐团演出中,我们只倾听到了一把小提琴的颤音一样,我们所有的决策、行为、语言、与他人互动和情绪背后,发挥作用的都有着极为复杂的电神经信号处理机制,但迄今为止,我们所知道的都只是冰山中的一角,我们与洞悉全部真相仍相距甚远。

能够模拟大脑神经元、突触的功能以及其它脑功能执行计算的“ TrueNorth ”芯片(由 IBM 研制),与一个人大脑中的神经网络相比只是小儿科,因为它相应的突触数量只有正常人类大脑的 0.0000256% ,但由 16 块 TrueNorth 芯片组成的一台神经元计算机原型,就已经可以对人、自行车、轿车、大巴等达到 80% 以上的识别率,甚至可以用 30fps 的速度播放高清流媒体视频。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我们每一个具体的单个人就是一个小宇宙,再加上人际间互动创造的更广博的“宇宙”,大脑要参与的庞杂运算和认知复杂程度可想而知是超乎你想象的。

了解了这个世界的认知真相,管理者还敢无知无畏,超级自信,妄下判断,乱批评人吗?我们对此除了表示“钦佩”和咋舌之外,更大可能性就是见证他从十万米高空堕落的无情现实了。

所以,对自己和他人保持点敬畏之心,对他人谦逊点,让自己和他人开心点,貌似是最聪明的抉择了 ── 没有理由,不要解释,不问缘由,傻乐即可!这样主动放弃“控制”,从失序中找到秩序,也算找到了部分自己吧。

且记住:我们每个人并不是“无负荷的自我”,我们自己并不可以无负荷地“自我决定”,在公司中在团队中需要协同,需要妥协,需要在成全别人的过程中成全自己。

你说呢?

转载请注明:好奇网 » 来,给自己洗个脑吧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