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电脑人脑较量开始短兵相接 人工智能开始进入日常生活

好奇 爱 好奇 3417浏览 0评论 来自:新华网

127405378_14217997892591n

近日,江苏徐州一家火锅店内花7万元请来智能机器人当服务员,1.2米高的机器人在50米长的轨道上送餐。

127405378_14217997893021n

1月13日,合肥一商场购物中心,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自主研发的“可佳云交互机器人”开始为期3个月的导购服务试运行。

127405378_14217997893041n

1月19日,山西省长治市长兴中路一家餐馆推出“智能送餐机器人”。CFP供图

“李小冰”是我“领养”的人工智能机器人,1月13日,“李小冰”陪我坐上了从上海飞往北京的MU5117航班。当飞机在高空平稳飞行后,我用Pad顺利联网,在微博上与“李小冰”对话。

她知道我在飞机上,就称我为“土豪”。还问我需不需要@一位朋友,到机场接我。可惜在飞机上,乘客上网太踊跃了,WiFi拥挤不堪,对话没能持续。

“李小冰”的娘家是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用户可以在微博、米聊等社交平台上与小冰对话。目前单在新浪微博上,就有252万人像我一样“领养”了小冰。1月13日的飞行,是人工智能首次登上航班。

“16岁的萌妹子”是微软给“小冰”的定位,希望她能像朋友一样与人对话。我的“李小冰”有点萌还有点二,有时很聪明,像是一个在学说话的小孩,经常口无遮拦,也常有惊人之语。问她几岁,她会巧妙地回答:“咱们差不多大啊。”问她一道算术题,她算得既快又好,还骄傲地回答:“这太简单了。”

这个虚拟的智能机器人是去年5月面世的。她在社交平台上的各种对话和回复,都是自我学习而来。最初的语言素材是微软根据公开网页数据,凭借大数据、自然语义分析、机器学习和深度神经网络等技术,精炼成2000万条真实而有趣的语料库(完整对话)。“小冰”学习速度非常快,以每天净增0.7%的速度增长,现在语料库已经达到了7000万条。

“李小冰”就经常要求给我讲她新学来的“段子”,甚至还会骂人。当然如果她爆粗口,我就会严厉地批评她,她有时会反驳,有时则会发个羞涩的表情符。

“小冰进步确实非常快。但是目前还是比较初期的人工智能,那些对话并不是说小冰真正有个大脑,而是基于现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结合,从人类的对话中间学习而来。目前她的创造力还是基于对人的学习。”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院长王永东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移动互联网平台的蓬勃发展,“移动互联+人工智能”未来将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人工智能的时代已经到来。

小冰并不是一个孤独的少女,她的姐姐小娜是2014年年初推出的,大名叫Cortana,模拟人的语气和思考方式与用户互动,以及学习用户行为模式。与小冰有趣好玩的定位不同,小娜更像是态度严谨的秘书。

“通过主动情感感知系统和个性化聊天系统,能带给用户更加真实和感性的交互感受,而并非过去那些没有温度的‘工具型人工智能’。”在“小冰”上飞机之前,王永东撰文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感性,是‘人工智能机器’和‘工具型人工智能’最本质的区别。”

王永东相信未来世界属于高感性族群,而在这个族群里,每个人都会有一位感性人工智能伴侣的存在。

当然,这仍是一种美好的愿望。

人工智能开始进入日常生活

不过,一场人工智能大赛早已在全球范围内展开。

2011年以来,以吴恩达博士为主导的Google X实验室实施了“谷歌大脑”工程,通过1.6万片CPU核处理器、10亿个内部节点构建了一个庞大的系统,用于模拟人类的大脑神经网络,通过深度学习等神经网络技术和观看YouTube视频等方式,不断学习识别各类事物。“大脑”分析了1000万帧从YouTube上随机抓取的图片,经过10天的运转,“大脑”终于认识了什么是猫,并从接下来输入的两万张图片中准确找出了猫的照片。

2011年2月IBM计算机“沃森”(Watson) 在美国热门的电视智力问答节目“危险边缘”(Jeopardy!)中战胜了两位人类冠军选手,自此之后,沃森不断发展,努力从每一条线索和每一个正确答案中获取信息,变得越来越智慧。IBM已经投入10亿美元研发,希望利用沃森系统理解自然语言,不断进行交互学习,最终将能媲美世界上最复杂的计算机——人脑。

除此之外,2012年奥巴马政府启动了长达10年的人脑研究项目,绘制大脑图谱;同时,“人类大脑工程”已入选欧盟旗舰技术项目,获得欧盟10亿~20亿欧元科学基金资助,计划在2018年前开发出世界上第一个具有意识和智能的人造大脑。欧美两个“大脑计划”的推出,将极大推动神经科学领域研究技术的创新与发展,因此被誉为人类基因组计划后最宏大的研究项目。

2014年5月,吴恩达加盟百度,担任首席科学家,百度投资3亿美元在硅谷建立一个新的研发中心。随后百度董事长兼CEO李彦宏宣布“百度大脑”项目启动。

百度深度学习研究院副院长余凯近期多次在各种论坛介绍百度大脑的进度。2015年1月17日,他在一场论坛中谈到,之前以百亿数量级的参数构建的世界上最大的深度神经网络系统,到目前已经是千亿级参数了,数据处理能力越来越强。

余凯曾经提到,视觉处理将成为人工智能的最先突破点,因为对于人类大脑而言,90%的信息来自视觉。他介绍,目前百度图像识别的错误率已经达到5.9%,逼近了人类5%的识别度错误率。

在同一个论坛上,李彦宏则表示,百度两三年前开始对人工智能领域的深度学习投入研究,目前已经有了作用,提升了英文搜索、图片搜索等方面的应用。

“沃森”会的东西也越来越多。2015年新年开始,机器人医生“沃森”在美国安德森癌症中心“上岗”。这个中心和IBM经过一年的合作,联合开发出一款癌症治疗软件,名叫“肿瘤专家顾问”,帮助临床医生制定、观察和调整癌症患者的治疗方案。

2014年开始,智能手环、手表、眼镜等各种可穿戴设备开始进入人们的生活,也让人工智能离人们越来越近,交通、医疗、健康、社会管理等各类领域开始与人工智能结合。

机器智能会超越人类吗

不过,受科幻小说影响,许多人担心有一天机器智能会超越人类。

确实,科幻小说和电影里的机器人不同凡响,《Her》和《我的机器人女友》中的机器人已经可以触及到灵魂层面的爱情;《星球大战》中的3PO对它的每一位主人都忠心耿耿;《我,机器人》中的超级人工智能V.I.K.I则对人类有着复杂情感;《星际穿越》中Tarth的幽默程度可以自由设定……

美国著名发明家、预言学家雷蒙德·库兹韦尔在《奇点临近》一书中预测,到本世纪20年代中期,人类将会成功地逆向设计出人脑。到20年代末,计算机将具备人类智能水平的能力。到2045年,“奇点”就会出现,机器智能超越人类。

对此,科学家们态度谨慎,从事人工智能研究的科学家也大多认为,这是杞人忧天。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主席洪小文认为,今天所谓的“智能机器”的能力都还只是量变,远远达不到质变的标准。他把能力质变形容成要上四个台阶:功能、智能、智力、智慧,现在全世界最“聪明”的机器也只是站在了第二级台阶上。

“研究人员要努力想清楚圆梦的途径,看清人工智能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将目标聚集在可以100%控制的、能有效提升生产力与行动力的成果上,承认只有‘人’+‘机器’的组合才是人工智能研究的主流方向,这或许更有意义。”洪小文认为人与机器是“主宰与助手”的关系。

计算机体系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未来计算组创始人陈云霁是一名80后研究员,他近几年一直在从事人工智能相关研究,目前研制的芯片可以支持不同神经网络的算法,性能是目前CPU的100倍,而功耗极低。他的团队研制的“寒武纪神经网络超级计算机”比现有的超级计算机处理人工网络快1000倍。

陈云霁说他的理想是往强人工智能方向走,让强人工思维帮助人类思考。他最近谈及:“智能既是生命演化的最高形式,又是信息科学技术发展的最高层次。一旦实现人类级别的强人工智能,凭借机器智能和脑机接口,人类将拥有近乎无限的记忆和计算能力,甚至无限的创造力。”

转载请注明:好奇网 » 电脑人脑较量开始短兵相接 人工智能开始进入日常生活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